在一次压测过程中,发现随着并发用户量的增加,压测客户端收到错误请求越来越多,Nginx 返回大量 502 Bad Gateway 错误。

以此次压测为契机,让我们有机会探讨高并发环境下可能出现的问题,本文借助 nginx 和 Linux 内核源码,分析产生 502 错误码的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办法,为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提供思路和参考。

背景和现象

项目部署在三台腾讯云服务器上,其中两台部署了 web 服务,运行在 docker 里,另一台在宿主机上部署了 Nginx,用来反代两台应用服务器。

机器配置:

系统: CentOS 7.5.1804

CPU: 2x8 Core 2.4 GHz

内存:32G

硬盘:50G + 500G

压测机在同一网段的另一台机器上,压测启动时,只压部署 Nginx 的机器。

从后台日志看,预测服务的响应时间大概在 2ms 左右,平稳的 TPS 在 2600 左右,压测一段时间后,错误率开始上升,TPS 发生抖动。

压测软件界面

观察服务器后台监控,发现应用服务器的 CPU 和网络带宽在这一段时间内也有较大波动。

云监控

查看压测客户端收到的错误,基本都是 502。

压测错误

本地复现

由于线上服务器还需要提供服务,也没有安装调试工具,只能想办法在本地搭一个类似的环境。

经过实验,发现在本地用 docker 模拟运行环境,jmeter 作为压测工具,也可以复现 502 错误。

程序代码已经放到了 nginx_502_debug 项目 中。

1. Web 应用

应用服务器依然选用 tornado,运行一个 hello world 程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 webserver/app.py

import time
import tornado.gen
import tornado.ioloop
import tornado.web
import tornado.httpserver

class MainHandler(tornado.web.RequestHandler):
    def get(self):
        # Simulate a slow web server
        time.sleep(0.02)
        self.write("Hello, world")

def make_app():
    return tornado.web.Application([
        (r"/", MainHandler),
    ])

if __name__ == "__main__":
    app = make_app()
    server = tornado.httpserver.HTTPServer(app)
    server.bind(8888)
    server.start()
    tornado.ioloop.IOLoop.current().start()

2. Nginx 配置

Nginx 的关键配置保持和线上压测使用的一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 nginx.conf

user  nginx;
worker_processes  8;

error_log  /var/log/nginx/error.log;
pid        /var/run/nginx.pid;

events {
    worker_connections  30000;
}


http {
    include       /etc/nginx/mime.types;
    default_type  application/octet-stream;

    log_format  main  '$remote_addr - $remote_user [$time_local] "$request" '
                      '$status $body_bytes_sent "$http_referer" '
                      '"$http_user_agent" "$http_x_forwarded_for"';

    access_log  /var/log/nginx/access.log  main;

    sendfile        on;
    tcp_nopush     on;
    tcp_nodelay	on;

    keepalive_timeout  65;
	
	upstream s1 {
		server app1:8888;
		server app2:8888;
	}

	server {
		listen 8888;
		location / {
			proxy_pass http://s1;
		}
	}

    #gzip  on;

    include /etc/nginx/conf.d/*.conf;
}

设置 worker_connections 为一个比较大的数,是为了让单个 nginx worker 能处理更多的连接。

http 段中增加 server 监听 8888 端口,并且反代 app1 和 app2 两个 host 8888 端口。

3. docker compose 配置

相应的 docker compose 文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version: "3"

services:
  app1:
    build:
      context: ./webserver

  app2:
    build:
      context: ./webserver

  nginx:
    image: nginx
    volumes:
      - ./nginx.conf:/etc/nginx/nginx.conf
    ports:
      - 8888:8888
    links:
      - app1
      - app2

运行 docker-compose up 启动服务。

打开 jmeter 软件,打开 nginx_test.jmx 压测脚本,点击开始按钮。

几分钟后,View Result Tree 中出现错误响应,返回码是 502,同时 Nginx 日志中出现大量 [error] 2960#0: *2536622 no live upstreams while connecting to upstream 错误。观察应用程序,CPU 正常,依然有请求,应用程序也没有停止运行,和线上压测的现象一致。

jmeter Aggregate Report

jmeter Result table

jmeter Result tree

多运行一会儿,Nginx 日志也可能出现以下两个错误:

1
2
[error] 7#7: *22642 recv() failed (104: Connection reset by peer) while reading response header from upstream
[error] 7#7: *98207 upstream timed out (110: Connection timed out) while reading response header from upstream

至此,已经模拟出当时压测的情况,并且得到了与线上一致的运行结果。

原因分析

根据报错判断主要原因是 Nginx 没有从上游服务器得到有效的返回结果,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 后端服务挂了
  2. 后端应用性能达到瓶颈,比如 CPU、内存跑满,带宽跑满等
  3. 后端应用响应超时
  4. 防火墙配置问题
  5. HTTP 头部过大
  6. DNS 配置问题

根据压测的现象,判断问题出在后端应用上,但是后端应用并没挂,CPU 内存没满,也没有任何报错信息。

只能先从 Nginx 源码入手,搜索 no live upstream 错误。

Nginx 源码分析

线上 nginx 版本是 1.12.2,下载对应版本源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wget https://github.com/nginx/nginx/archive/release-1.12.2.tar.gz
$ tar xzf release-1.12.2.tar.gz
$ cd nginx-release-1.12.2

# 用 rg (或者 grep、ack、ag,推荐 rg)搜索 `no live upstream`
$ rg "no live upstream"
# src/stream/ngx_stream_proxy_module.c
# 696:        ngx_log_error(NGX_LOG_ERR, c->log, 0, "no live upstreams");
# 
# src/http/ngx_http_upstream.c
# 1499:        ngx_log_error(NGX_LOG_ERR, r->connection->log, 0, "no live upstreams");
# 
# docs/xml/nginx/changes.xml
# 7254:answer from cache if there were no live upstreams.

出错代码主要和 http 相关,打开 src/http/ngx_http_upstream.c 文件,1499 行左右代码如下:

1
2
3
4
5
if (rc == NGX_BUSY) {
    ngx_log_error(NGX_LOG_ERR, r->connection->log, 0, "no live upstreams");
    ngx_http_upstream_next(r, u, NGX_HTTP_UPSTREAM_FT_NOLIVE);
    return;
}

往上翻找到 rc 定义:

1
2
// src/http/ngx_http_upstream.c, Line: 1485
rc = ngx_event_connect_peer(&u->peer);

可以看出,只要 rc 返回 NGX_BUSY 状态,就会记录一条 no live upstreams 信息。

ngx_event_connect_peer 函数在 src/event/ngx_event_connect.c 中实现,搜索整个文件没有发现 NGX_BUSY,只能是以下这段代码返回的结果。

1
2
3
4
5
// src/event/ngx_event_connect.c, Line 34-37
rc = pc->get(pc, pc->data);
if (rc != NGX_OK) {
    return rc;
}

根据轮询规则的不同,pc->get 实际指向的函数也不一样。默认为 round robin 方式,pc-get 指向 ngx_http_upstream_get_round_robin_peer 函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 src/http/ngx_http_upstream_round_robin.c, Line 435-461
if (peers->single) {
    peer = peers->peer;

    if (peer->down) {
        goto failed;
    }

    if (peer->max_conns && peer->conns >= peer->max_conns) {
        goto failed;
    }

    rrp->current = peer;

} else {

    /* there are several peers */

    peer = ngx_http_upstream_get_peer(rrp);

    if (peer == NULL) {
        goto failed;
    }

    ngx_log_debug2(NGX_LOG_DEBUG_HTTP, pc->log, 0,
                   "get rr peer, current: %p %i",
                   peer, peer->current_weight);
}

如果设置的 upstream peers 只有一个,那么如果这个 peer down 掉或者超过最大连接数,那么直接进入 failed。 如果有多个 upstream,先会通过 ngx_http_upstream_get_peer 找到最合适的 peer,这个函数具体实现代码就不贴了,主要过程就是判断 peer 是否存活,是否在重试次数限制内,根据 weight 找到最好的 peer 返回,如果没有满足条件的 peer,就返回 NULL。

所以,如果判断没有满足条件的 peer,也会进入 failed

failed 相关源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 src/http/ngx_http_upstream_round_robin.c, Line: 473-503
failed:

    if (peers->next) {

        ngx_log_debug0(NGX_LOG_DEBUG_HTTP, pc->log, 0, "backup servers");

        rrp->peers = peers->next;

        n = (rrp->peers->number + (8 * sizeof(uintptr_t) - 1))
                / (8 * sizeof(uintptr_t));

        for (i = 0; i < n; i++) {
            rrp->tried[i] = 0;
        }

        ngx_http_upstream_rr_peers_unlock(peers);

        rc = ngx_http_upstream_get_round_robin_peer(pc, rrp);

        if (rc != NGX_BUSY) {
            return rc;
        }

        ngx_http_upstream_rr_peers_wlock(peers);
    }

    ngx_http_upstream_rr_peers_unlock(peers);

    pc->name = peers->name;

    return NGX_BUSY;

在这终于找到了 NGX_BUSY。进入 failed 后,先判断有没有 backup server,如果有的话先尝试连接 backup server,连接成功后返回,连接不成功则执行到最后,返回 NGX_BUSY

Nginx 源码分析结论: Nginx 先尝试连接 upstream 中的 peer,如果 peer 挂了,或者一段时间内的失败次数超过限制,那么没有 peer 可以连接,记录一条 no live upstreams 日志,接着调用 ngx_http_upstream_next 重试连接。

可是什么情况会让 nginx 认为没有可用的 upstream 服务器了呢?从 Linux 内核源码和 TCP/IP 实现原理中找到了答案。

Linux TCP 原理分析

TCP状态转换图

后端应用启动后,进入 LISTEN 状态,创建 socket 监听端口。

当客户端开始连接服务器,先进行 TCP 三次握手

  1. 客户端发送 SYN 报文
  2. 服务端收到 SYN 后响应 SYN/ACK,确认收到的 SYN,连接进入 SYN RECEIVED 状态
  3. 客户端收到响应的 SYN/ACK,发送 ACK 报文,服务器收到之后,连接进入 ESTABLISHED 状态

经过三次握手,成功建立 TCP 连接,开始传输数据。

在 Linux 内核实现中,对于 LISTEN 状态的程序,会维护两个队列,一个叫半连接队列(incomplete connection queue),保存的是 SYN RECEIVED 状态的连接,另一个连接叫全连接队列(completed queue),保存的是完成三次握手,状态已经是 ESTABLISHED 的连接。

收到 SYN 报文后,先返回 SYN/ACK,把连接放到半连接队列中;如果收到客户端发来的 ACK 报文,再把连接从半连接队列中移到全连接队列中,等待应用程序通过 accept(2) 系统调用,把连接从队列中取出,开始数据传输。

TCP两个队列

既然是由队列保存连接,那么就会有队列长度限制,而且会存在队列满的情况。

全连接队列的长度大小由程序调用系统的 listen(2) 函数指定。

函数定义: int listen(int sockfd, int backlog);backlog 参数指定的就是这个程序的全连接队列大小。

实际的队列大小由传入的 backlog 以及内核 net.core.somaxconn 中较小者所确定,net.core.somaxconn 默认值为 128。

一般而言,全连接队列大部分时候为空,因为完成三次握手后的连接很快会被应用程序通过 accept(2) 函数取走。但是如果应用程序处理较慢,或者请求量太大,可能会造成全连接队列满的情况。

如果全连接队列已经满了,这时收到半连接队列中一个客户端发来的 ACK 报文,TCP 会把这个 ACK 忽略,或者返回 RST 报文,由 net.ipv4.tcp_abort_on_overflow 参数控制,默认为 0,设置为 1 则会返回 RST。

相关源码在 net/ipv4/tcp_minisocks.c 文件中的 tcp_check_req 函数:

以下源码以 Linux 4.19.12 为例

1
2
3
4
5
// net/ipv4/tcp_minisocks.c, Line: 786-789
child = inet_csk(sk)->icsk_af_ops->syn_recv_sock(sk, skb, req, NULL,
                         req, &own_req);
if (!child)
    goto listen_overflow;

实际调用的函数是 net/ipv4/tcp_ipv4.c 中的 tcp_v4_syn_recv_sock

1
2
3
4
5
6
7
8
9
// net/ipv4/tcp_ipv4.c, Line: 1413-1418
if (sk_acceptq_is_full(sk))
	goto exit_overflow;

// include/net/sock.h, Line: 857-860
static inline bool sk_acceptq_is_full(const struct sock *sk)
{
	return sk->sk_ack_backlog > sk->sk_max_ack_backlog;
}

先判断连接队列是否已满,如果满了,就增加 /proc/net/netstat 文件中的 ListenOverflowsListenDrops 计数,返回 NULL

回到 tcp_check_req 函数,child 为 NULL,跳转到 listen_overflow 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 net/ipv4/tcp_minisocks.c, Line 796-800
listen_overflow:
	if (!sock_net(sk)->ipv4.sysctl_tcp_abort_on_overflow) {
		inet_rsk(req)->acked = 1;
		return NULL;
	}

embryonic_reset:
	if (!(flg & TCP_FLAG_RST)) {
		/* Received a bad SYN pkt - for TFO We try not to reset
		 * the local connection unless it's really necessary to
		 * avoid becoming vulnerable to outside attack aiming at
		 * resetting legit local connections.
		 */
		req->rsk_ops->send_reset(sk, skb);
	} else if (fastopen) { /* received a valid RST pkt */
		reqsk_fastopen_remove(sk, req, true);
		tcp_reset(sk);
	}
	if (!fastopen) {
		inet_csk_reqsk_queue_drop(sk, req);
		__NET_INC_STATS(sock_net(sk), LINUX_MIB_EMBRYONICRSTS);
	}
	return NULL;
}

如果没设置 net.ipv4.tcp_abort_on_overflow,那么只是把 acked 标志设为 1,直接返回 NULL,相当于忽略了客户端最后一个 ACK 报文;如果设置值为 1,代码会顺序执行下去,调用 send_reset() 给客户端返回 RST,客户端会出现 Connection reset by peer 之类的错误。

ACK 被忽略后,服务端会用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重传第二次握手时的 SYN/ACK,在客户端看来,ACK 包丢失,收到重发的 SYN/ACK 后也会重发 ACK,服务端重传 SYN/ACK 的次数由 net.ipv4.tcp_synack_retries 参数指定,默认为 5。

利用 TCP 的重传机制,可以让客户端等待,直到服务端程序有空闲资源接收并处理连接,或者最终超时。

以上暂只讨论了全连接队列满的情况,半连接队列也会满。

半连接队列长度由系统 net.ipv4.tcp_max_syn_backlog 参数控制,在没启用 syncookies 的情况下,超过限制的报文会被丢弃,如果启用了 syncookies,理论上半连接队列没有长度限制。

全连接队列满

如果连接队列和半连接队列都满了,系统会丢弃发来的 SYN 和 ACK 包,避免过度拥堵。

Linux 源码分析总结:

  1. Linux 使用两个队列保存不同状态的 TCP 连接
  2. 半连接队列长度由系统参数 net.ipv4.tcp_max_syn_backlog 控制,但如果启用了 syncookies 则不存在队列长度上限
  3. 全连接队列由程序调用 listen(2) 时传入,最大可取 net.core.somaxconn 设置的值,内核为每个监听的端口维护不同的全连接队列
  4. 如果连接队列满,系统会丢弃 ACK 报文,无法将连接从半连接队列中转移到连接队列,会发生重传,直到超时或者被应用程序 accept()

解决方法

经过以上的分析,找到了 nginx 发生 no live upstreams 错误的具体情况,以及 Linux 内核维护 TCP 连接时采用的队列机制和相关配置参数。接下来只要针对性地调整参数就能把错误率降低。

内核调优

修改 /etc/sysctl.conf,调整 Nginx 宿主机的内核配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fs.file-max=1024000
net.ipv4.tcp_tw_reuse = 1
net.ipv4.tcp_tw_recycle = 0
net.ipv4.tcp_fin_timeout = 30
# max SYN backlog
net.ipv4.tcp_max_syn_backlog = 4096
# max timewait sockets held by system simultaneously
net.ipv4.tcp_max_tw_buckets = 5000
# TCP receive buffer
net.ipv4.tcp_rmem = 4096 87380 67108864
# TCP write buffer
net.ipv4.tcp_wmem = 4096 65536 67108864
# turn on path MTU discovery
net.ipv4.tcp_mtu_probing = 1
# max read buffer
net.core.rmem_max = 67108864
# max write buffer
net.core.wmem_max = 67108864
# default read buffer
net.core.rmem_default = 65536
# default write buffer
net.core.wmem_default = 65536
# max processor input queue
net.core.netdev_max_backlog = 4096
# max backlog
net.core.somaxconn = 65535

运行应用程序 docker 的宿主上不用设置内核参数,因为针对宿主机的内核配置并不会对容器产生影响,它们属于不同的命名空间,网络栈也是隔离的,并且容器内部已经对某些内核参数做了优化,比如 fs.file-maxnet.ipv4.tcp_max_syn_backblog 等,但是 net.core.somaxconn 还是默认值 128

net.core.somaxconn 值变大不会对我们的 tornado 程序产生实际的影响,因为 tornado 启动时默认传的 backlog 参数就是 128。为使内核参数修改产生实际作用,需要在 tornado 的监听函数传入新的 backlog 值,以增加全连接队列长度。

如果需要设置容器使用的内核参数,可以在启动时加上 --sysctl 参数,例如 docker run --sysctl net.core.somaxconn=4096 ...。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只有一部分内核参数是支持修改的,具体参考 Docker 文档

Nginx 配置

调试过程中发现,nginx 会和后端应用建立大量连接,导致系统中存在大量 TIME_WAIT 状态的连接,消耗服务器的端口资源。

参考 nignx 调优文档,发现让 nginx 和后端应用使用 keepalive 保持长连接即可,可以利用 nginx 连接池中已经创建好的连接,不用每个请求都创建新连接。

配置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upstream s1 {
    keepalive 1000;
    
    server app1:8888;
    server app2:8888;
}

server {
    listen 8888;
    location / {
        proxy_pass http://s1;
        proxy_http_version 1.1;
        proxy_set_header Connection "";
    }
}

让 nginx 和后端使用 http 1.1 协议,开启 keepalive 功能。

proxy_http_version 设置协议版本为 1.1,默认支持 keepalive

proxy_set_headerConnection 头清空,以免客户端发来的头部包含 Connection: close,而意外地把长连接关闭;

keepalive 参数设置的是每个 nginx worker 可缓存的最大空闲连接数,不代表每个 worker 能创建的连接数。

比如说,如果一个 nginx worker 收到一个客户端请求,同时它又没有空闲的连接可用,就会和 upstream 创建一个新的长连接,数据传输完,这个连接变成空闲状态,等待下一个客户端请求,但是如果此时空闲状态的连接超过 keepalive 参数设置的值,最早创建的连接就会被 nginx 主动关闭。

如果 keepalive 参数设置得过小,比如 16,高并发的时候就会同时创建许多长连接,同时又有很多连接传输结束,变为空闲状态,空闲状态的连接很容易就超过 16,使这些连接被关闭,导致 nginx 服务器出现大量 TIME_WAIT 状态的连接,消耗端口资源;

但是如果 keepalive 参数设置得过大,后端应用和 nginx 就会保持许多长连接而不释放,后端应用可能没有可用端口,无法再接收新的请求。 所以 keepalive 参数要通过并发量和部署架构合理设置,此处演示设置为 1000,暂时没有碰到什么问题。

重新测试

使用新的 nginx 配置重新启动测试服务:

1
$ docker-compose -f docker-compose.stable.yml up

启动 jmeter 压测脚本,长时间运行后也没有报 502 错误。

jmeter stable

查看后端应用的连接情况,已经没有了 timewait 状态的连接。

 1
 2
 3
 4
 5
 6
 7
 8
 9
10
$ sudo nsenter -t $(docker inspect -f '{{.State.Pid}}' nginx_502_debug_app2_1) -n ss -s
# Total: 198
# TCP:   1185 (estab 191, closed 991, orphaned 2, timewait 0)
 
# Transport Total   IP        IPv6
# RAW	  0         0         0        
# UDP	  1         1         0        
# TCP	  194       193       1        
# INET	  195       194       1        
# FRAG	  0         0         0 

其他技巧

1. 查看容器内创建的连接数

由于容器与宿主机有隔离,无法在宿主机上看到容器内的 TCP 连接数,一个方法是 attach 到运行的容器里,安装 iproute2 或者 netstat 之类的工具,但是还有一种更方便的方法,只要宿主机上安装了相应的软件即可。

1
$ sudo nsenter -t $(docker inspect -f '{{.State.Pid}}' nginx_502_debug_app2_1) -n ss -s

docker inspect 找到容器进程对应的宿主机进程 pid,nsenter -t 命令进入对应进程的命名空间,-n ss -s 代表在命名空间中执行相应的命令 ss -s

通过这个方法,可以看到容器内建立的连接数,或者执行其他需要在命名空间内执行的命令。

2. 查看 TCP 队列溢出数

1
2
3
4
5
6
7
8
9
$ netstat -s | grep -i listen
# 674915 times the listen queue of a socket overflowed
# 674915 SYNs to LISTEN sockets dropped

# 或者

$ nstat -a | grep Listen
# TcpExtListenOverflows           674915             0.0
# TcpExtListenDrops               674915             0.0

3. 查看不同状态的连接总数

可以使用 netstatss 命令查看,现在比较推荐 ss 命令,它速度更快,查询功能更简单

以查找 TIME_WAIT 状态为例:

1
2
3
$ netstat -ant | grep WAIT | wc -l
$ ss -ant -4 | grep WAIT | wc -l
$ ss -ant -4 state time-wait | wc -l  # 需要减1,减去header这一行

4. 查看全连接队列长度和已用数

ss -lnt 命令只查看TCP监听端口

1
2
3
4
5
6
7
$ ss -lnt
# State   Recv-Q  Send-Q  Local Address:Port  Peer  Address:Port
# LISTEN  0       32      192.168.122.1:53    0.0.0.0:*           
# LISTEN  0       128     0.0.0.0:22          0.0.0.0:*           
# LISTEN  0       20480   127.0.0.1:8384      0.0.0.0:*           
# LISTEN  0       1024    127.0.0.1:9001      0.0.0.0:*           
# LISTEN  8       128     127.0.0.1:5900      0.0.0.0:*           

Recv-Q 代表全连接队列中已有的连接数量,也就是已经完成三次握手,但还没被应用程序 accept() 的连接数; Send-Q 代表当前进程全连接队列的最大长度。

总结

nginx 出现 no live upstreams 是由于连不上后端服务器,因为后端服务器连接队列满了,丢弃 nginx 发来的请求,导致 nginx 认为没有可用的 upstream 服务器,nginx 在短时间内重试所有 upstream 后还失败,就会报 502 错误。

一段时间内 nginx 都会认为后端服务全 down 掉,直接给客户端返回 502,不给后端转发流量,所以出现监控图中的 CPU、网络波动情况。

对于后端服务器来说,丢弃连接是 Linux 内核控制的,后端应用调用 accept() 只会从已经成功建立连接的队列中取,所以内核丢弃的连接对应用程序来说是无法感知的,应用程序就不会有报错信息。

等待一段时间后,后端应用处理完队列中的连接,nginx 也认为后端已经恢复,流量又重新分发给后端应用,短时间内大量请求又填满了后端的连接队列,重新出现错误,如此反复。

解决方法是以下两点:

  1. 调整 nginx 主机内核参数,增加全连接队列、半连接队列长度,提高 nginx 并发能力
  2. 配置 nginx 和后端使用长连接,使用合理的 keepalive 参数,节省 TCP 连接创建的开销,节省后端服务器端口资源

分析完这次错误后,在此把整个排查思路和使用的工具记录下来,供大家共同讨论,如果文中有表述不清晰之处,还请多多指出。

参考资料

  1. How TCP backlog works in Linux (必读)
  2. 线上nginx的一次“no live upstreams while connecting to upstream ”分析
  3. SYN packet handling in the wild
  4. How TCP Sockets Work
  5. 关于TCP 半连接队列和全连接队列
  6. leandromoreira/linux-network-performance-parameters
  7. 《TCP/IP 详解,卷一》
  8. 《Web Performance Tuning: Speeding Up the Web》
  9. 《UNIX Network Programming, Volume 1》